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
  • 评论
  • 收藏

盈利商贸网 2022-06-28 450 10

词作家乔羽及编剧林蓝与开封的故事

贵宾影院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www.guibin.org

全媒体记者王兰兰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这熟悉的旋律曾陪伴几代人成长。乔老先生的歌词创作生涯是从《让我们荡起双桨》开始的,乔老先生走了,但他写的歌永远在人们心中传唱。

虽然至今人们还在传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但鲜有人知道这支优美动听的歌曲出自开封学子林蓝编剧的电影《祖国的花朵》。随着电影《祖国的花朵》于1955年放映,这首歌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了儿童歌曲中的经典之作。

我国著名词作家乔羽莅汴举办讲座。赵孝斌摄

乔羽老先生称赞开封历史悠久

得知乔羽老先生去世的消息后,首届开封文化奖章获得者赵孝斌翻出了2009年拍摄的他的照片,回忆起他当年到开封举办讲座时的情景。

赵孝斌说,2009年开封市举办领导干部大讲堂,第十二讲邀请乔老先生来汴讲座,当时赵孝斌坐在第一排,拍摄了很多珍贵的画面。“讲座的内容我记不太清楚,只记得当时有人问他能不能给开封写歌词时,乔老先生谦虚而幽默地回答:“开封是古都,故事太多,这里的能人太多。为开封写歌词绝不能随便写,即便仓促写出来了,那歌词也不能让开封人满意。”赵孝斌还记得,现场有人问乔老先生歌曲中的“一条大河”是指哪一条大河,老先生笑着回答说,歌曲里的“一条大河”是泛指,可以是长江,也可以是黄河,还可以是他家乡的一条河。

我市著名编导周家丽在2009年聆听了乔老先生的讲座,并有幸现场向乔老先生请教了一个问题。在她的印象中,乔老先生非常有亲和力,是一位低调的大家,虽然当时他已经80多岁,但依然神采奕奕。“我当时提问的问题,好像和歌曲创作有关,乔老先生结合自己的创作进行了回答。”周家丽说,乔老先生率真、风趣、谦恭,当天的大讲堂并不是一人的说教,而成了他和开封人面对面平等交流的场所。面对听众递来的纸条和当面提问,乔老先生用风趣的口吻一一作答,而且每次回答完问题还不忘问一句“你看这样回答行吗?”

开封日报社资深文化记者田宏杰当年采访了乔老先生。在他的印象里,乔老先生虽微有驼背,但精神矍铄,身上没有一般老人的世故,而是率真洒脱。“他那谈笑风生、捭阖自如的谈话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田宏杰说,当天在东京艺术中心的演讲,于谈笑中见思想、于平淡中见奇崛,全市600多名领导干部领教了他的大家风范、大师风采。

乔老先生创作的歌词读起来轻松明快,他虽有半小时写好了《让我们荡起双桨》、一宿写成了《难忘今宵》的传奇经历,但大多数创作时他也总是“临纸踌躇,四顾茫然”。当年在大讲堂上,他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在他看来,每首歌词必须得有凝练的思想、升华的情感和打动人心的语言,并非随便写写而已。对于歌曲创作,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认为,歌词是一个作者各方面的修养、素质的综合体现。歌词最容易写,但最不容易写好。创作什么样的歌曲,与一个人的处境、情绪等因素都有关系。作为一个词作者,无论如何都不能强作欢颜,一切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他曾说过“歌词必须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而这正是他歌词的魅力,也是他的作品广为传唱的根本原因。

我国著名词作家乔羽莅汴举办讲座。赵孝斌摄

电影《祖国的花朵》和主题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相得益彰

乔羽的创作与时代同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那些特色鲜明的歌词总能让人过耳不忘,而且久唱不衰。

6月22日上午,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教师邓高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个‘60’后,哼唱起小时候就学会了的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就不能不想到电影《祖国的花朵》,它是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儿童学习、生活的第一部故事片,至今仍受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打开电脑或手机就能观看。”也就是从这部电影爆火开始,“祖国的花朵”成为大众对孩子的美称。

得知乔羽去世的消息后,邓高峰找出了《林蓝作品选集》这本书。他说:“这首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歌曲和一部电影有关,而这部电影与我们开封有缘分,因为它的编剧是我们开封的学子林蓝。”说到这里,邓高峰打开了林蓝的作品选集。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新中国首部少儿故事题材彩色影片《祖国的花朵》的主题曲,一直以来备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这首歌曲由乔羽作词,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旋律优美、欢快动听、脍炙人口,歌曲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丽自然风光和享受幸福生活的情景,抒发了长在红旗下的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在《林蓝作品选集》中,记者找到了《祖国的花朵》这部故事片的剧本,共11章。《祖国的花朵》创作于1954年5月,发表时题为《祖国的明天》,1954年拍摄成电影,1955年在全国上映。据相关报道称,电影的主题曲是提振与升华整个电影故事必不可少的一根红线,导演特请乔羽为影片作词。《让我们荡起双桨》以其优美舒展的旋律、诗情画意的歌词,出神入化地描绘了北海公园秀丽的景色和少先队员尽情欣赏美丽自然风光、享受欢乐童年的情景。

“电影和主题曲相得益彰。”邓高峰说,“林蓝的这部作品洋溢着浓浓的新社会、新生活气息和焕然一新的儿童精神风貌,他们是长在红旗下的第一代新中国儿童。”

从开封走出的“才女”林蓝

当代作家、开封学子林蓝及其作品。全媒体记者王兰兰供图

“林蓝之所以能创作出这部经典作品,与她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邓高峰说,在整理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的校史时,他发现了这位杰出的校友。

林蓝是我国著名儿童作家、电影编剧,中国作协会员。她是临汝县(今汝州市)人,原名王嫦娥、王步涵,出生于当地一个大户人家,20世纪30年代在开封女中(现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读书,中学时代阅读进步书籍,向往革命。1937年,17岁的她只身从开封奔赴延安,成为那个时代到延安去的爱国进步青年学生的一分子,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她先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文学院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被老师周扬赞为“才女”。在延安,她也遇到了后来结为连理的丈夫、著名作家周立波。

2009年,邓高峰来到林蓝的家乡汝州寻访,拜谒她的故居,拜访林家后人,《林蓝作品选集》就是此次寻访时当地文联部门的一位作家赠送给他的,从这本书中,他读到了林蓝的更多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林蓝担任了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专门从事儿童文学创作,1954年完成剧本《祖国的花朵》(原名为《祖国的明天》),在1955年被搬上了银幕,该片曾荣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故事片一等奖。“可以说,热爱生活、喜欢孩子的林蓝,为这部经典提供了一个好的剧本,乔羽为电影写了一首好歌,影片成为经典,歌曲永流传,这与两人的通力合作是分不开的。”邓高峰说,“虽然我们没有生活在首都,一部分场景是不存在的,但相同的经历以及劳动、学习等方面都有那个时代的影响。”

“今年是林蓝去世20周年。在我们怀念、追思乔羽老先生、传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时候,别忘了林蓝这位从开封走出的‘才女’。”邓高峰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分享

邀请

下一篇:暂无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盈利商贸网  

© 2015-2020 Powered by 盈利商贸网 X1.0

微信扫描